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民族团结进步专栏

追忆“汝阳县民族团结模范个人”丁聚同: 他将“大爱种子”播撒在群众心坎里

2023-04-14 10:26:07

来源: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人物背景:丁聚同,回族,1935年6月出生于汝阳县三屯镇东保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55年12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先后任三屯乡人委秘书,蔡店乡、城关镇党委秘书,县民宗局副局长。工作期间,1995年11月被洛阳市政府授予民族团结先进个人。退休后,2011年被评选为德耀龙乡汝阳县第一届“十大道德模范”;2020年11月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汝阳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我父亲的一生对我影响很大,他善良正直、为人真诚,性格豁达,不拘小节,甘于奉献。”仍然沉浸在悲痛中的丁建胜用几个简洁的词语概括了父亲丁聚同的一生。

丁聚同是一名普通的基层党员干部,但他一心一意为促进民族团结而做的件件事例,使村里的群众永远铭记于心。作为一名民族干部,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了各族群众和谐相处大团结的美好幸福生活,赢得了各族群众的一致爱戴与拥护。

处事见格局

大格局的人,心怀大义,装着家国、群众!不同的格局,决定了不同的人生境界。

丁聚同出身农民家庭,参加工作40年来长期与基层农村群众打交道,非常体谅农民,特别是对困难群众的冷暖疾苦更是挂在心上。群众找他办事,不管谁有了困难,他都热情接待,热心帮助。正因为此,不论他到哪里工作,就会得到基层群众的欢迎,还会交上很多农民朋友。平易近人、乐善好施,公正廉明成为广大群众对他的褒奖。退休后,丁聚同退而不休,仍然十分关心民族团结事业并积极参与各项公益事业,继续发挥余热。

在追忆丁聚同老人过往点滴生活中,该村村民丁建伟讲述的真实事例,使大家肃然起敬。

当时有一家来自青海的群众在小店镇街面上开了清真拉面馆,由于遇到了一名醉汉将其店里的桌椅板凳掀翻,寻衅滋事后且拒不赔偿。为此,该店老板跑到三屯镇东保村进行求助,同时还联系了周边县区的同族群众,准备集结起来为其进行出气报复。紧急情况下,已经退休在家的丁聚同不顾年事已高,当即出来劝慰手持器械、情绪激动的群众先不要参与其中,希望大家一定要冷静对待,要相信政府会有公正的处理结果。他在安抚好群众后又和县民宗局取得联系及时做好沟通,又与当地派出所民警一同赶往小店事发现场控制局势,最终在他的全力协调下双方的治安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这件事对我们大家触动很大,事后感觉到当时是丁聚同局长的及时出面劝解、安抚群众,才避免了事态进一步扩大,特别是一些涉及不同民族群众间的矛盾纠纷问题,很多就是一般性正常的群众内部问题,但处理不公或不及时处理解决时,小纠纷就会演变成大问题,但及时解决了就没事了,丁聚同局长处理事情的冷静、缜密很让大家敬仰、敬佩。”丁建伟对这件事一直心服口服,现在村里一切事情在村、组都能解决,“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成了常态。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丁聚同还注重引导村里组织群众开展文明新风教育东保村的数百名回族群众和村里的汉民群众真正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一起生产,村里村外已有近百户回族、汉族家庭实现通婚,结成了亲戚,各族群众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欣赏,完全融在了一起。

    细节见人品

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小事小节中有原则、有人格。由于丁聚同老人一有空闲时间就要回村里走走、看看,了解村里的一些事情,马红安就会和老人在一起相处的时间久一些。当他回忆起往事,一切都历历在目。

丁聚同老人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在一次举行开斋节活动时,发现有位平时没见过的老太太神情有些恍惚,于是就上前询问她的家庭情况,谁知道不管问啥都始终沉默。无奈,丁聚同就安排了村里和两位年龄相仿的老人陪着她一起说说话,看能不能通过拉家常打听到信息。就这样,经过一天努力,这位老人终于慢慢回忆起来,说家是禹县的,由于精神问题离家出走,一直漂泊在外。得知这一情况后,丁聚同深感同情,就自己掏出200元钱,安排村里人将老人安全送回老家。那时候是80年代呀,大家都很困难,可是面对比他更困难的群众,丁聚同却毫不犹豫。

“还有一次,我们村来了两个乞讨男孩,经过详细询问,原来是从宁夏过来的弟兄俩,哥哥14岁,弟弟10岁,因父母双亡,哥弟俩说舅舅家在郑州荥阳市,由于年幼且没有路费,就一路辗转乞讨。看着可怜的哥弟俩,乐善好施的丁聚同又自己掏钱安排村里人坐客车把弟兄俩送到荥阳和亲人团聚,一桩桩助困济贫的故事感人至深,无不触动着大家的心灵。”72岁的村民马红安在追忆丁聚同老人点滴生活时,如数家珍。

大家从东保村小学校长王正端讲述的平凡小事中了解到丁聚同老人对家乡教育的无私付出和默默关爱。

“那天我刚到学校,丁伯就拿来了一大捆学生试卷,说这个让学生们用,浪费了可惜。刚开始不说从哪儿买的,我坚持给他掏钱也不要,后来才知道,原来他在城里居住的邻居之前从事买卖学习资料,后来由于意外变故不开店了,就找到丁聚同老人让帮忙以解决燃眉之急。以当时的价格,我估算这一大捆试卷至少需要500元,可是丁伯分文没收我们的,然而他可能会给人家卖试卷的人更多的钱。这只是很普通的一件小事,他的一生对于教育所倾注的精力和心血可以说全村群众有目共睹。”到目前,村里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每年召开优秀学生座谈会,对考上高中、大学、研究生的学生给予1000-5000元的奖励,现在一个只有4800多口人的东保村本科、研究生以上学生达200多人。

    大事显担当

担当大小,体现着一个人的胸怀、勇气、格调县委统战部副部长、民宗局局长杨登科回忆起丁聚同局长生前和他促膝谈心的多次经历,始终会被老人那种豁达的心态、热情、负责谦逊的品格所感动。

我亲自听丁聚同局长讲述他参加工作前后的经历,年轻时,他的愿望是想报名参军,可后来乡领导找他谈话,组织上想把他作为党的民族干部来培养,听后他主动放弃了谈话时讲到想参军的选择,服从了组织的安排。丁局长退而不休,仍积极参与涉及相关群众矛盾问题的解决,记得2018年在县城凤凰山森林公园建设中,因为在解决一位回民群众烧烤店搬迁中遇到一些问题,我就打电话给丁局长,看能否帮忙做一下工作。当年已经80岁的他二话不说立即让女儿骑着电动车给送到拆迁现场,在丁局长的耐心解说下,群众很快转变了态度,也没有提出任何不合理条件,和其他商户一样,答应很快将烧烤摊按要求搬了出去。”

丁聚同老人始终顾全大局、客观公正,不会因为自己是哪个民族而有所偏袒。比如特别在处理村民群众与乡卫生院的一起医患纠纷中,大家更是始终记忆犹新,他通过大量走访以及和患者家属座谈等,了解了实事真相,竟然使患者家属把医院赔付的补偿款又全部退给了医院。通过这件事,不仅完全恰当解决了矛盾激化,更感化了全村群众,一时间被传为佳话。丁聚同局长说,村里的回族群众很多都是他的晚辈,大家都很尊敬他,依理依法教育引导他们,也是应该的。正是这样,目前村里各个家庭、所有的年轻人都非常好,知书达理,很是和谐稳定。

丁聚同老人晚年更加关心村里的经济发展,特别是村里把群众的土地进行集中流转统一耕种、调整结构,他担心村干部干不好把大家的土地耽误了,所以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回去到田地里看看,亲自过问。1997年左右,村集体建起了养牛场,他叮嘱村干部要务实创业,不要图搞形式图政绩,要把村集体、乡亲们的利益真正放在第一位。在他的影响下,村干部尽心尽力,一切以群众利益为重,带领全村群众共同富裕。目前东保村一切都持续发展良好,养牛场成了村集体增收的重要支柱。目前村里已形成肉牛养殖、有机肥加工、生态循环农业、食用菌种植、文旅、光伏、扶贫车间(织带加工)等产业,村集体年收入达到300多万元。同时,还积极与周边村结成发展对子,2022年东保村拿出70万元,帮助北保村新上日产12000棒的水果玉米自动化加工生产线。

就是这样一位牢记职责和对所有群众都充满感情的老人,只要村里及群众有需要,他都积极利用自己耐心的态度,从民族团结大局出发,讲法、讲理、讲情,主动与各族群众沟通,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正是老人的高风亮节,带好了东保村的家风、民风、村风,使两族群众安居乐业,成为一家亲。如今的东保村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生活和谐,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村庄治理、民族团结示范村,更成为远近闻名的幸福村、和谐村,这与丁聚同老人一生的贡献是分不开的,他被称为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当之无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