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民族团结进步专栏

石榴花开映洛城,民族团结心相连

——洛阳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综述

2023-11-07 08:58:01

来源: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璀璨星斗,点亮无垠苍穹;多元一体,孕育中华民族。洛阳,一个兼容并蓄、包容开放的城市。五大都城遗址在这里会聚,陆上丝绸之路从这里启航,客家先民从这里南迁……过去的洛阳,见证了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今天的洛阳,正谱写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篇章。

近年来,洛阳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一、强化政治引领 形成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新格局”

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洛阳市委市政府自觉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思考谋划民族工作,以党建为引领,把讲政治摆在首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切实推进党建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协同发展、有机融合。

为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洛阳把联系民生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作为基层工作重点,以“五星”支部创建、邻里中心打造、社区体育公园建设等为切入点,以服务各族人民群众为出发点,以各族人民群众满意为落脚点,将民族团结融入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真心实意为各族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在顶层设计方面,洛阳先后成立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统筹联动推动民族领域六大工程,积极创建“八个一批”工作品牌,突出洛阳特色,将文旅、文化作为创建工作切入点,以文塑旅、以旅赋交、多频互动共促“三交”,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新格局”。

二、彰显文化内涵 明确洛阳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目标”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是增强文化认同。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文化恰恰是优势所在。中华五千多年不断裂的文明从这里起源,河洛文化、古都文化、丝路文化、大运河文化在这里交融。从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到“洛阳家家学胡乐”,从戎人遗址徐阳墓地到石窟瑰宝龙门石窟,都是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重要见证。

伸手一摸就是两汉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偃师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洛阳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在沿洛河东西绵延三十公里的范围内一字排开,清晰描绘出一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近年来,洛阳积极推动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保护展示工程、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群等重大项目,加快恢复洛阳古都历史中轴线气象,叫响“盛世隋唐”品牌,构建独属于洛阳的“中华文化超级IP矩阵”,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通过“博物馆+学校”“博物馆+企业”“博物馆+地方”等形式,让珍贵文化遗产活起来、动起来、火起来,让游客在行走洛阳中更好地触摸历史、感知文明、滋养精神,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如今的洛阳,正以包容的胸怀、开放的视野,推动各民族文化创新转化、创新发展,以彰显文化内涵“新目标”,助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三、突出文旅赋能 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模式”

旅游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洛阳突出“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推进“文化+旅游+民族团结”融合发展,讲好洛阳故事,传播洛阳声音。

从刚劲有力的“龙门金刚”到翩若惊鸿的“洛神水赋”,从一票难求的“博物馆奇妙夜”到全网出圈的“汉服小姐姐”,从省十四运会开幕式上的“万国来朝”到闭幕式上的“天街狂欢夜”……洛阳充分发挥文旅带动作用,以文旅促消费、促交往、促融合。

洛阳豫剧院演艺有限公司精心创排《北魏孝文帝》历史剧,再现北魏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老城区联合哈密市伊州区举办“梦里隋唐·丝路风情”文化旅游交流活动;孟津区把黄河文化、唐三彩文化、传统农耕文化串珠成链,推出精品研学线路……多样化的文旅活动实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实体化、具象化。

“游客穿着汉服游览古都洛阳的过程,就是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洛阳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持续突出文旅赋能,以新文旅产业发展为依托,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模式”。

四、聚焦产业发展 打造“同心圆·共发展”“新高地”

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近年来,洛阳将“同心圆·共发展”活动融入全市乡村振兴大局,把团结和发展两大民族工作主题紧密结合,用乡村产业发展活水,浇灌民族团结进步之花。

汝阳县东保村创建“党支部+集体经济+公司+农户+生态循环产业”模式,带动周边村共同发展,与结对村共同建设生态廊道,建成稻田小镇,共同描画美丽乡村建设“同心圆”。

新安县统筹城乡建设布局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建设舜王社区,推动各族群众在同一空间居住、就业、生活、学习。栾川县依托全域旅游县独特资源禀赋,通过发展集体经济、精品民宿带动周边各族群众共同致富。

截至目前,“同心圆·共发展”结对村共谋划实施产业项目25个,吸纳就业6032人,助力各族群众增收700多万元,创建成果真正成为各族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五、致力全面融合 探索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思路”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洛阳依托基层党群服务中心、邻里中心、乡里中心,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和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如今,理发店、卫生室、便民超市、百姓大食堂等已经是洛阳邻里中心、乡里中心的“标配”。自治、自乐、志愿“三自”组织的发展则进一步丰富了基层群众生活,提升了群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意愿,各族群众在日常交往中增加了互动、增进了情谊。

为更好地促进文化交融,洛阳从上百座博物馆中选树洛阳博物馆、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等为洛阳市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同时,积极开展非遗进学校、进社区等系列文化活动,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馆、游园、公园等,以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同时,洛阳还充分发挥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等机制作用,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在产业援疆、智力援疆、民生援疆等方面大力开展“组团式帮扶”。

六、凝聚思想共识 树立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新理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民族融合的情感纽带,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近年来,洛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7+N”活动,广泛凝聚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共识。

在国民教育方面,洛阳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的重要职责和教学内容,通过特色社团、体验交流、绘画创作等形式,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龙门石窟研究院附属小学对龙门石窟造像艺术元素提炼、加工,编排“龙门之韵”课间操;洛阳市机车小学通过主题课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民族团结培根铸魂;豫哈青少年夏令营的孩子们畅游洛阳,感受河洛文化魅力,播撒民族团结种子。

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洛阳全市上下积极开展群众性联谊活动,通过活动凝聚人心、增进融合,传播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好声音。

在宣传平台搭建上,洛阳在充分发挥媒体平台作用基础上,开通民族团结主题公交和地铁,在公共交通领域打造“地上地下双循环,十字交叉全覆盖”移动宣传体系;同时,创新短视频、系列丛书、舞蹈、戏曲等形式,通过润物细无声的宣传引发各族群众的思想共鸣,真正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各族群众的生活点滴。

七、完善治理体系 展现筑基固本“新成效”

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把民族事务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途径,是维护各民族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洛阳始终坚持确保各族群众享有同等法律地位,享受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推动“社会治理+民族团结”协同发展;同时,构建了市、县民族宗教大数据管理体系,在全市建立视频会议系统,不断提升民族工作数字化、现代化水平。

为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洛阳积极推广“民族团结服务连心卡”,帮助各族群众解决就业、入学等问题,自2021年以来,开展就业技能培训1500余人次,帮助群众就业170余人、入学100多人。瀍河回族区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区”称号。

在民族领域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方面,洛阳坚持以法为基,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同时,培养有一定群众基础和较高威望的群众代表协助做好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如今“买代表”“青玉矛调室”已成为基层调解纠纷的优质品牌。

以团结促进步,以进步促团结。洛阳将继续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凝心聚力,奋力谱写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河洛大地绚丽绽放。


相关推荐